“ 妳家寶寶最近怎麼樣?” 電話那頭傳來親友的問候

差不多啦!” 我搭腔

她還是一。樣。壞。嗎?”  親友突如其來的這一句話令我頗為震驚

我從來沒有料想到 這個字會被用來形容我的小孩

一時之間 我愣住了

回道 她並不壞呀!”

親友這時才意識到 她的形容似乎有些不妥

急忙解釋著 妳上次說 妳家寶貝只要不順她的意 不是就會在地上哭嘛!”

我說 是呀 可是是偶而才會如此 大一些就不會囉

原來 親友所謂的 不過就是我眼裡孩子正常範圍的黏人與愛哭

 

據我對親友的瞭解 雖覺得有些許玩笑的成份  

但我對於這樣的形容仍感到不太自在  

與其說是保護孩子而發出不平之鳴

倒不如說 是真心地感嘆 語言的力量不容小覷

更提醒自己使用語言時需要更謹慎  特別當對象是孩子的時候

不要因自身無心的語言使用 造成孩子心靈的傷害  

 

自己的親身經驗 也讓我想起另一名友人的例子

記得 曾與友人聊起她的小孩

友人不斷抱怨著 我這女兒 最沒有耐心 最懶了 鋼琴畫畫都不認真學

(當友人說這些話時  她的孩子是在場的)

不久 當我稱讚起友人她活潑的女兒 挺有韻律感又喜愛跳舞 可以考慮讓她學舞

沒料到 友人約八歲的女兒 竟接著說 我很沒耐心啦 應該學不會的

或許 這個小女孩是真得如同友人所說的沒有耐心

也或許小女孩自認為的沒有耐心 是大人灌輸的

是大人的無心話語替她設了限 替她貼了標籤  

久而久之 她也認為自己就是大人口裡 沒有耐心之人

反正 我做不好 因為我本來就沒有耐心嘛!”

 

以上的兩個例子 其實不斷的在我們生活周遭上演

你我或多或少也曾複製著一樣的行為

兩個例子都有個共通點:

大家不自覺得喜歡用具有主觀價值判斷的語言來誇飾自己的形容

沒耐心就是兩個具有價值判斷的語言

因為哭而被形容成壞  可能因內容無趣而坐不住 就註定被說成是 沒耐心

這樣的形容是否太沉重些呢

是不是因此造成孩子的壓力呢?

 

若能多使用「事實陳述」的語言 或許是更客觀又具體的方式

譬如 當小孩連續好幾天都忘了洗襪子

妳可以試著問 妳已經好幾天忘記洗襪子了 是怎麼回事呢?”

而非 劈頭就罵道 妳實在很懶散耶

或許孩子覺得委曲 怎因為我忘了洗襪子 就把 懶散的標籤貼在我身上呢?

或者 當孩子吃飯動作慢 想罵他笨拙時 想想看 是不是用事實性的描述會是個更客觀的表達呢?

 

有好多實驗都顯示 孩子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的行為表現

老師對著一班公認是屬於中庸的班級學生 說道你們是最棒的 你們的表現比另一班還好 (另一班是公認的優等班級)”

結果這班的學生表現超乎了平時的表現

在於學生的自我認知中 認為自己是有能力 老師也對自己有期待 便努力去達成這樣的期望

反之 若這群學生被認定為放牛班學生 註定是無用的

學生也極有可能會形成如此的自我認知 並產生較負面的行為

上述的例子 並非告訴我們該灌輸小孩錯誤的認知

而是提醒了我們大人的言行對小孩的影響 可是無遠弗界 不得不三思而行呀

   IMG_322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ril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