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曾看過 April上前三堂課的經歷
想必 你一定猜到了
是的 這堂課當然也不例外
April仍是先到她的洗手台基地去報到
不過 從上一堂課開始
對環境比較熟悉的她 除了水與吃相關的兩項主要工作外
探索的活動也愈趨廣泛 專注於感興趣活動的時間也拉長
不只是April 在其他的小朋友身上 亦明顯看到大家皆找到能比較長時間專注的工作
在課堂中 多數時的景象是小人兒們在父母的陪伴下各自工作著
偶而 小人兒們會因對同一樣活動感興趣而有些小小糾紛
特別是年紀相仿的小寶寶 總因為仍似懂非懂
任憑父母在旁好說歹說 也不願意放棄
遇到這樣的狀況 我通常是試著跟寶寶講理或把她抱離現場以轉移她的注意力
我會說 “妹妹 姐姐正在玩喔 先還給姐姐”
或是“妹妹 我們等姐姐玩完 再換我們”
若遇到她完全不願意放棄時 我可能才會問對方說 “姐姐 跟妹妹一起玩 好嗎?”
這樣的方法 多數時間是奏效的
其餘的時間 就真得視寶寶的心情而定了
雖然 我亦明瞭 未滿三歲的小小孩 基本上是不太能充份瞭解 “分享”的概念
所以 我雖未指望孩子真正懂得何謂分享
但是 當面臨寶寶間的糾紛時 仍會因為寶寶的情緒起伏或僵持不下感到無助
有時 甚至是對於April的搶奪行為感到不好意思 深怕別人覺得她是個小小霸王
這回上課 Ivy正好分享了她處理孩子紛爭時的方法 給了我一些啟發
Ivy亦強調 小小孩仍是不太能理解分享概念的
她的作法仍是一貫的 先與寶寶溝通 而非立即斥責寶寶的行為
但在說理的同時 要能儘量陳述寶寶的心情
當寶寶覺得自己的情緒與心情是被理解時
亦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較不易因為不被瞭解而直接產生負面的情緒發洩(例如 動手打人)
譬如 當寶寶因為無法馬上擁有別人手中的書本時
可以試著說 “好想要喔 可是別人正在看 你沒辦法馬上看 所以很生氣 是嗎?
可是那是別人先拿到的 那我們等一下再看好了”
我很欣賞這樣的方式 因為它不只適用在小孩身上 人與人之間的對待亦是如此
這樣的方法 其實 不只表明自己試著了解對方感受
同時 亦是留給對方說明的空間 讓對方陳述更真確的感覺
(等小孩大一些 比較懂得表達時 或許比較容易見到這樣的回應)
其實 幾堂課下來 不正反映同樣的事實嗎
就是 對待孩子就與對待成人是一樣的
因為人 的基本需求 都是相同的
喜歡被尊重 被理解 被認可的感受 不會因年紀而有所不同
這回上課時 亦發生了一件令人莞爾的事
當時 因為一位家長反映 她對於孩子一直在玩水這件事感到困擾
Ivy 還開玩笑地請她請教過來人 - April媽媽分享April 的玩水經歷
看著這一切 我的感受格外深刻
因為一個月前的我 心情也正如同那位媽咪一樣
或許我們的 “煩惱” 程度不同 但我們對於孩子愛玩水這件事 顯然都是有些介意的
不清楚那位媽咪 到底是因為何故而不喜歡孩子玩水
至少我經過仔細思考後 覺得自己似乎無法找到極充份的理由讓我反對她玩水
怕她浪費水? 覺得玩水沒有益? 怕她滑倒? (也許) 怕她著涼? (也許)
還是根本只在乎別人的眼光?
關於玩水的事 其實 只不過是一個教養現象的凸顯
偶而捫心自問 會發現 原來自己對於孩子行為的反對與排斥
不過就是任憑自己的主觀喜好來決定
不全然有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非得反對不可
例如 可能有不少父母不喜歡孩子用顏料畫畫
究竟是怕顏料弄髒衣服? 還是擔心善後的浩大工程?
還是覺得反正孩子不懂得畫畫呢?
也許 當父母自己先釐清這些問題後
對於教養孩子的分寸拿捏能多份信心 並且能放寬心面對孩子的諸多行為
不過看了妳的分享,我想我已經找到適合的方式了^^
但我想原因應該是怕浪費水 怕弄的全身濕 還有怕別人異樣的眼光
但想想小人又沒做什麼壞事 都是大人的主觀意識判斷加在小人身上而已
我去ivy house反而是自己收穫比較多 哈
也謝謝你的分享
April媽簡直就講到我心坎裡了
教養兒女的路上有你相伴真是太棒了!!!
原本我出門替小可愛帶的玩具都會準備兩份
好讓小可愛不覺得東西被搶走而願意分享
但Ivy老師的方法更棒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尊重
以後我也要這麼教小可愛分享
^ ^
UP很喜歡奶奶買的親子車,每天都有人會載UP去兜風!
而鄰居小姊姊(3歲)也想坐UP的腳踏車兜風!
剛開始我們會先跟UP說借姊姊騎一下!
但是姊姊每次都不肯下來要坐很久,姊姊的玩具不肯給UP碰,看到UP的玩具會說是她自己的!
久而久之UP也懂了開始不願意跟姊姊分享腳踏車!
雖然我也看不慣姊姊嬌縱的作法,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跟UP解釋,還要求她分享!?
因為我覺得我要求UP退讓卻讓姊姊更跋扈,好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