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跟阿姨再見"   "說 阿姨好"

聽到爸媽這樣的耳提面命 不同的孩子 當下的反應有所不同

有些孩子開心的招手向人道再見

有些孩子靦腆地微笑著問好

也有些孩子的反應 不過就是盯著大人直視  沒有想表示的意願

或是搖頭  示意不想要配合


若當孩子的行為 正是屬於上述不遵照辦理的情形時

旁人或身為父母的你會有何反應呢?   

讓我們一同來想看看或回憶一下自身經驗 




旁人的反應:

"沒關係 不要勉強他"

"只是小孩嘛 長大就會了"

"他是不是很怕生、害羞?"

"要多帶他出門 才不會這樣怕生喔"

"他好酷喔 怎麼都不笑"


爸媽的反應

"怎麼這麼沒禮貌??  快叫阿姨!"

"笑一個呀 這樣才有禮貌"

"怎麼這樣 這樣不大方喔'

"跟你說了幾次呀? 怎麼老是不聽呢? 再見的時候要揮揮手喔"

 

曾處在旁人 或是爸媽角色的我們  

對於上面的諸多反應 應該不陌生

裡頭的不少回應 反映的正是 我們大人的價值判斷

我們似乎都過於急著用大人的眼光去評斷孩子的行為

不笑的孩子 硬被形容成怕生或害羞

不回應的孩子 也被歸類為沒有禮貌 

把這樣的形容加諸在孩子身上  是不是太沉重了呢?  

特別是 當對象還是個 稚齡的孩子 




      DSC01469.JPG 




在大人的世界 既定的遊戲規則中

微笑、 與他人打招呼 是友善的表現

遵循這些基本的互動規範   可以讓人際的交流無往不利

但是  在孩子的世界裡

他並不明白 為何一定要對陌生的人微笑

他也並不明白 為何微笑是所謂友善的表現

他或許也不明白  為何在他情緒不好時 父母仍一昧要求他做一些事  

還有太多太多如是的規範 是孩子在有限的理解範圍內 無法明白的


可是 當這樣懵懂的孩子 碰上處處以自我眼光衡量世界的父母時

孩子與父母 無形中都備感壓力

孩子得被迫 立即回應父母的要求

無法達成父母的期望 換得的可能是負面的批評

而 父母 則得面對自己與他人的質疑

甚至因此 對孩子感到失望



其實  以上言論的重點 並非強調 孩子的年紀小

因此 勿需讓他們明白或遵循社會規範    亦或是任其隨性發展

身為父母 的確有責任引導孩子學習應有的能力

然而 我們更該時時思考的是

哪些才是符合孩子年齡應有的行為

以此為依準, 再試著去考量每個孩子展現的獨特性

有了如是的瞭解與體認之後,亦才能產生合理的期待


最近聽到的一席話 頗能點出我想傳達的重點

這句話說道 " 是該秋天開的花  就讓它在秋天綻放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prilqq 的頭像
    aprilqq

    我愛AprilQ

    april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