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耶誕節那晚的景象  至今仍心有餘悸

深刻的  不時得提醒著自己當成借鏡 


那晚  有些許寒冷

用完餐後的我們  沒想在外頭多逗留 

只想著快點返回溫暖的家

一走出捷運站出口  小男孩宏亮的哭聲引起了周遭人的注意

當下  臆測著可能又是齣媽媽教訓不聽話孩子的戲碼 

在好奇心驅使下  讓我又回頭多看了幾眼   

越看卻越覺得不太對勁 

因為站在小男孩附近的人 顯然都不是他的家人

馬上猜測他有可能是走失了

我快步走向這名年約六七歲的小男孩  (有另一位太太也趨前關心)

問了他 "弟弟 妳媽媽在哪裡?"

他哭著回道 " 我媽媽剛剛明明還在麵包店裡面呀!"

"那你家在哪裡?" 我繼續追問

"我家在蘆洲"

"我一直在外面等......."

 

聽到此   我腦海裡快速閃過了n種可怕的可能性

"莫非  孩子被遺棄; 有可能是跟丟了....."

如果是遺棄,也沒必要帶他到人群多的地方

如果是跟丟了 (張望了出口的通道), 那媽媽顯然太誇張了 

媽媽走出麵包店怎會沒看著孩子跟上?

而且怎麼會過了一會兒都還沒發現孩子不見了呢? 

先不想這麼多  帶他去找捷運人員比較要緊



當捷運人員正在仔細詢問小男孩來龍去脈時 

遠處  站著一位小姐 

大聲的呼喚了小男孩的名字  "xxx, 你過來"

還惡狠狠的瞪著小男孩 


那人的出現  著實讓大夥都鬆了口氣 

很顯然那位小姐應該就是小男孩的媽媽了 

看著小男孩繼續哭著跑向他的媽媽 

當時  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是我  當下我會如何反應?"

當然 我也好奇著 小男孩的媽媽會如何反應?

 

還沒等小男孩跟上  媽媽已作勢要離開 

嘴裡厲聲斥責著小男孩  "誰叫你動作這麼慢? 看你下次還敢不敢這樣? "

當小男孩試圖牽著媽媽的手時  媽媽甩開手咆哮 “不要拉我啦!”

小男孩就這麼一路追趕著媽媽  傷心地啜泣


好了  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事情看似圓滿落幕 ~

可是 我的心情好糟    有一種心碎的感覺

我完全沒料想到  那位媽媽會有如此反應 

或許情急了

或許小男孩實在太不乖 惹毛媽媽了 

或許有什麼前因後果

讓媽媽有太多正當的理由做了那樣的選擇 

可是   如果我是那名小男孩,  那時 我會好想要媽媽一個溫暖的擁抱耶

擁抱會讓這個剛剛驚慌失措的孩子得到安撫 

有什麼了不得的教訓,  就留在擁抱後再說吧 

當孩子正處於悲傷的情緒時,恐怕也無法平靜的聆聽大人的責難 不是嗎?

也許 當時媽媽的一個緊緊擁抱

一句 “找不到媽媽很難過,對不對? 媽媽找不到你也一樣很難過耶!

那你知道下次不可以再這樣慢慢走沒緊跟著媽媽喔”

 

 

在那時 身為一名旁觀者的角色 

為人母的我倒是十分冷靜 

可是  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我真的能如此平心靜氣的處理

並且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  投以溫暖的擁抱嗎?

答案很清楚...........我也不能!

 

回想著幾次處理孩子類似問題的經驗 

我的第一時間反應  不是正與上頭媽媽的反應沒有兩樣嗎?

當孩子跑太快跌倒,哭了

我斥責著 " 誰叫妳自己要跑這麼快這麼不小心? "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 大哭

我說  "早就跟妳說是用輪流的,誰叫妳不聽呢?"



雖然上面的情境與耶誕夜那晚的緊張情況  不盡相同

可是  孩子的心情是一樣的

都會因為挫折、不順遂而沮喪

那樣的心情 同樣需要被他人理解與認同呀

但大人會覺得  "要把握機會教訓孩子, 孩子下回才能從錯誤中學習”

這樣的想法一點也沒錯

但在教訓孩子前  先讓孩子覺得有人理解他的感覺也是很重要的  

 

 

因為深切的感受到小男孩被擁抱的渴望

那時的我 除了心碎

某種程度 亦有茅塞頓開之感

原來 我們在教導孩子有同理心的同時

自己常不自覺忽視了用同理心對待孩子

所以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或問題時

適當傳達自己想法並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反應 是必要之外,

學習如何同理心來面對孩子的處境 亦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設身處地想想 當你沮喪難過時,你希望別人怎麼樣對待你呢?

  

 
那晚 返回家的路上 突然感覺到小女孩把我手握的更緊了

想必這場活生生的失蹤記對小男孩  還有對她都是場震撼教育

她看著我們說哥哥是不是沒有跟大人手牽手,所以跟他媽媽走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ril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